每天介绍一所大学,今天讲讲兰州大学。兰州大学前身为1909年创建的甘肃法政学堂,1946年定名国立兰州大学,首任校长辛树帜提出“自强不息,独树一帜”的校训,并以“图书、仪器、名师”为办学基石,奠定综合性大学格局。
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教育部直属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;2017年入选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(A类)。
兰州大学坐落于甘肃省兰州市,拥有两大校区:
城关校区:位于黄河之滨,为老校区,标志性建筑“积石堂”图书馆是兰州四大历史地标之一。
榆中校区:地处郊外萃英山下,环境幽静,以“昆仑堂”图书馆为核心,适合学术钻研,学生常登山观星,体验西北苍茫气象。
1955年创建全国首个核学专业,为“两弹一星”工程输送核心人才。
草业科学革命:任继周院士建立中国首个草原系,推动“粮草兼顾”农业模式写入国家“十三五”规划,治理退化草地360万公顷。
生态与气候研究:黄建平院士团队建设“一带一路”气候与环境观测网,覆盖国内外多个站点,提升全球气候变化预警能力。
精准扶贫:承担国家脱贫评估任务,研发耐低温沼气技术惠及30余国。
旱地农业转型:李凤民团队研发旱作技术,使西北从粮食输入地变为输出地。
依托西部地域特色,形成顶尖学科群:
全球顶尖学科: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‰;大气科学、生态学、草学入选国家“双一流”学科。
核科学与技术:国内最早核物理专业之一,长期服务国防事业。
地理与冰川学:三代学者(李吉均、秦大河、效存德)勇闯地球三极(青藏高原、南极、北极),推动极地科考。
化学:培养“一门八院士”,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基。
新兴工科:近年成立材料与能源学院,推动学科交叉(如“厚理拓工”战略)。
兰州大学知名校友
兰大培养37万英才,代表人物包括:
两院院士:共22位,如:
秦大河(地理学家):国际横穿南极第一中国人,填补冰川学研究空白。
姚檀栋(冰川学家):亚洲首位获“地理学诺贝尔奖”(维加奖)学者。
陈发虎(环境考古):发现16万年前丹尼索瓦人遗骸,改写人类演化史。
张锦(纳米材料专家)、效存德(首登北极点中国人)等。
-地理学家李吉均门下培养3位院士,形成“师徒三代闯三极”佳话。
2024年录取分数线(部分省份)
2024年兰大在全国录取分数稳中有升,甘肃省内分数线如下:
物理类:
普通专业组:最低576分(位次约9429);
护理学单列:最低553分(位次约15026)。
历史类:
普通专业组:最低581分(位次约1441);
民族班:最低580分(位次约1485)。
北京:物理化学组625分,历史组621分;
浙江:综合类647分(位次约14305);
河南:理科620分,文科594分;
辽宁:物理类614分,历史类610分;
山东:综合类595分(中外合作办学)。